海口江東新區引進首架“零關稅”通航飛機;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發布全省首個園區系統集成創新方案,在國內率先開展國際前沿臨床真實世界研究;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實現100萬標箱歷史性突破,去年完成112.72萬標箱,同比增長29.07%...
去年以來,這些“第一”“第一”登陸都有一個共同的“牽引”——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作為自貿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孵化器,產業園正在推動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
海南省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以來,重點園區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南自貿港11個重點園區實現營業收入翻番,用地面積不到全省的2%,實現了全省近30%的投資和40%以上的稅收。
01產業園區新經濟、新業態活躍
1月6日,2022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第一批集中開工活動主會場儀式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當天,園區共有7個重點項目,包括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項目、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確認交流中心項目、三亞水產苗種南繁生態產業園等。,聚焦南繁種業和深海兩大未來產業。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各項政策,以南繁產業、深海產業為重點,全力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戰略投資發展處處長白超說。
除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外,工業園區新經濟、新業態活躍。據海南省統計局統計,去年,“中國洋浦港”作為注冊港的政策效應持續釋放,水運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帶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個百分點。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為主導的新興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4%和10.7%,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0.7個百分點。
“自貿港重點園區已成為承載新經濟、新業態的重要載體。”中國南海研究院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中心主任于濤認為,從數據來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迅速。這表明,依托海口復興城互聯網信息產業園、海南生態軟件園等重點園區,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為主體的新興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02主導產業在園區聚集,發展方向更加明確
園區主導產業逐漸集聚,發展方向更加明確。海南生態軟件園、海口復興城瞄準數字經濟產業;洋浦經濟開發區的石化產業正在發展新材料產業;博鰲樂城醫療中心醫療保健發展等未來產業已初具規模。
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海南省11個重點園區實現營業收入11602.96億元,稅收538.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57.69億元。
海南生態軟件園總經理楊淳至介紹,截至2021年底,海南生態軟件園已注冊數字健康企業1000余家,累計年收入超200億元,實現稅收23.84億元,同比增長491%,吸引了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叮當快藥、阿斯利康、復星醫藥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專業機構入駐。
03政策紅利助力園區發展
海南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指出,2021年以來,11個重點園區利用自貿港政策紅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穩步推進產業投資建設。園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財政收入、稅收、利用外資、進出口均實現較大增長,園區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事實上,在園區經濟規模擴大的背后,海南自貿港政策的早期安排,離不開園區一個又一個落地的助力。
11個園區全面落實“兩個15%”稅收優惠政策。在洋浦等園區率先實施并逐步推廣離境口岸退稅、注冊口岸登記、保稅油加注、原輔料清單、進口關稅減免30%加工增值等政策。海口江東新區實施“融資租賃”、“QFLP”、“QDLP”等政策。目前,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主要政策已在園區落實。